原文載自親子天下http://parenting.cw.com.tw/web/docDetail.do?docId=175

作者:李雪莉 出處:天下雜誌

「喜歡嗎?爸爸買給你!」家庭教育要成功,父親絕不能只扮演這種角色。研究顯示,在有父親參與家務的家庭中長大,孩子的發展特別好。爸爸該如何「回家」,在孩子的生命中不再缺席?






中午十二時,中山國小門口,成群的婆婆媽媽們,正引頸等待著自家寶貝走出校門;夾雜在母親、傭人、安親 班女 老師組成的人海中,一位臂膀寬厚的男性身影顯得有些突兀。


 他是前昇陽電腦行銷總監洪志鵬。這位三十八歲、年薪曾超過百萬的高階經理人,一年半前從明星產業出走回家,決定當兒子的大玩偶。


 上班時間,一位中年父親站在門口等待兒子下課,洪志鵬的出現的確引來旁人的側目。「她們的眼光怪怪的,好像我是游手好閒的人,」經常出入學校的他似乎習慣了別人的目光。


 但他不以為意。兒子朝自己撲來的那刻,洪志鵬摸了摸孩子的頭,順手接過孩子沈重的書包。然後,大手握住小手,兩人笑呵呵悠閒漫步回家。


 洪志鵬的「新父親」角色不是什麼太新的概念。

父親角色的低度開發

 全世界都發現父親角色嚴重地「低度開發」;重建「父職」(fatherhood)已成為新世紀中,家庭教育重要的關鍵成功因素。


 二○○四年,聯合國國際家庭十週年的公共論壇報告中,特別提到父親角色的侷限。報告指出,男人在家中的角色,還被限制在「家庭經濟來源的供應者」上,如果男性不能完成這項「任務」,就被視為失敗者。相對下,男性對孩子的照護責任被視為次要。


 「父職」的重建,在此刻看來,比過去幾世紀都更為重要。


 新加坡「好爸爸中心」創辦人、總監黃純光強調,過去的大家族,分擔了家庭中養育的責任,但這一代的父母,沒有家族的庇蔭,加上女性就業率提高,資源薄弱的雙薪家庭要分擔更多責任。「家中的男性再也不能用傳統方式,擔任父親的角色,」他說。


 男人在家庭裡扮演的角色,依然弱化。以台灣為例,八成以上的家事仍由女性成員負責,女性花在家事育兒時間為男性的二.八三倍。家事育兒的負擔多落在女性身上。


 像洪志鵬這樣男主內、女主外的家庭,不但未被社會鼓勵,反而背負著許多懷疑的眼光。


 曾經撰寫《台灣查甫人》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觀察,「男性的身分認同沒有太多的掙脫,他們的線條柔軟了,但骨子裡依舊罹患著成就上癮症。」


 社會不斷地複製刻板的男人形象,讓「家庭主夫」成為家庭照護圈裡永遠的局外人。


 有不少人以為,父母雙方只要有一人全心參與育兒工作,就能取代缺席的另一方。而實證卻看到父親長期缺席,對孩童的影響。


 早在一九九六年,美國蓋洛普的一項研究調查中,己有高達九○.三%的男性,認為父親在子女的生命中,扮演獨一無二的角色。


 哈佛大學教授尼克里(Armand Nicholi)在他持續的研究裡發現,不關心孩子或經常不在家的父親,容易導致孩子自我形象低落、易受朋友教唆犯罪、成就動機薄弱等。

誰該回家?

 有人開始疾呼雙薪家庭中,要有一方犧牲回家帶小孩。


 以性別平權意識最先進的美國為例,近來即出現一群「女頭家」,美國社會學家將這些養家的女人取名為「Alpha Earner」(女頭家),約一一%的女性出外工作,由男性回家當全職主夫。


 台灣,根據主計處統計,全職主夫雖有一萬一千人,但全職主婦的比例則高達兩百六十二萬人。


 但對大多數藍領甚至白領家庭來說,回家的代價太高,單靠一人薪水很難持家。


 雙薪家庭一旦面臨有人要擔起回家責任,「在職場上沒那麼成功的那位」幾乎等同於誰留下的標準。


 「留下較不具競爭力」的殘酷現實,再度貶抑家庭主夫、主婦的價值,使全職父或母難以獲得尊重。


 王浩威觀察到,不只家務育兒價值被貶抑,毅然決然犧牲事業、辭職在家的一方,也因為有「非成功不可」的意志,反而給自己過度壓力,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。


 從務實而積極的角度來看,避免家庭功能弱化,重點不該再過度追究誰該回家,而是強調父母角色同等重要。


 曾寫下《融入的父親》(The Involved Father)一書的美國專家羅勃.法蘭克(Robert Frank)發現,在有父親參與家務中長大的孩子,小孩的發展特別好,原因可能是,「孩子同時有兩位高度投入的父母照料。」


 所謂高度投入,不是指對孩子的一言一行緊迫盯人,因為那會造成親子關係的緊張;投入,指的是儘可能投注時間,了解孩子的生活與需要,而他們需要父母時,父母能即時出現。




不再缺席的父親

 有七年主夫工作經驗的江兒,就深刻體會孩子可以透過父母的性格與角色扮演,得到不同的學習。


 江兒的經驗是,父親比母親更適合在都市化的生活裡帶孩子。原因是父親體力好,帶孩子不易勞累。


 父親如何順利融入家庭,分擔家務、自我訓練成為好爸爸?


 首先,妻子的鼓勵是關鍵。


 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在家庭輔導時發現,許多女性會抱怨另一半不願意管教小孩,但事實是,「有時是媽媽管太多,爸爸為了避免爭執,不願插手,結果讓爸爸的力量出不來。」


 廖清碧建議,妻子要 支持 先生學習、共同分享與處理家務,並學著放手,讓父親角色發揮功能。


 父親也要努力卸下職場上慣有的威權,輕鬆融入孩子的生活。


 同屬東方文化的新加坡,不久前在其全國青年理事會的調查中發現,高達七五%的青少年在做重要決策時會跟母親商討,但和父親商量的只有五七%。結論是,「東方的家庭文化裡,父親沈默得像個冰箱,在子女心目中是冰冷形象。」


 「今天的男孩是明天的男人,男孩們應該要接收一種兩性共同參與的家庭新秩序,」新加坡政府認為,父親可以從小建立男孩們對家的傾聽、關注、操持家務的自信。

父母發揮各自的長處

 父母親可以怎麼一同努力?


 父母親可以嘗試分工,發揮各自的長處。


 新竹師院幼教系針對「學前幼兒爸爸的父職角色與教養觀」的研究顯示,父親在親子互動上,最常扮演孩子的朋友及玩伴的角色。


 許多涉入家庭事務頗深的父親,不但分擔妻子的家務,更參與育兒工作;由於父親從小累積不少冒險與遊戲經驗,他們會帶著孩子同玩樂高、益智遊戲等。


 相反地,母親的長處,除了傳統照顧孩子起居生活,更重要的是分享孩子的情感、情緒的撫慰。


 在歐洲或美國,經常看到的是:父親陪著學步孩子在草地上,緩步行走的畫面;父親背著育兒架,孩子開心地坐在背後,張開雙眼接觸世界;甚至,父親帶著孩子上街採買,準備今天的晚餐。


 二十一世紀的台灣「富爸爸」,在賺錢之餘,應該重新創造自己與另一半、自己與子女間的新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ynthiacat03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